詩的前兩句乍看起來和悼念摯友似無關聯(lián),全然是在寫自己的感受;而就情緒的格調(diào)來看,仿佛還不免有些壓抑和低回。“豈有豪情似舊時,花開花落兩由之?!f明詩人近時的心境不如過去亢奮,已經(jīng)被壓抑到低沉、麻木的境地,甚至連花開花落、人事榮枯也激不起心中的一點微波和漣漪了。這顯然是反語,是極言壓迫已經(jīng)超出了可以負荷的程度;只好聽之任之。作者魯迅在《南腔北調(diào)集(守常全集)題記》一文中說過:“革命的先驅(qū)者的血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并不希奇了。單就我自己說罷,七年前為了幾個人,就發(fā)過不少激昂的空論,后來聽慣了電刑,槍斃斬決,暗殺的故事,神經(jīng)漸漸麻木,毫不吃驚,也無言說了。我想,就是報上所記的“人山人海”去看梟首示眾的頭顱的人們,恐怕也未必覺得更興奮于看賽花燈的罷。血是流得太多了。”他在《集外集拾遺·上海所感》中又說過“初看見血,心里是不舒服的,不過久住在殺人的名勝之區(qū),則即使見了掛著的頭顱,也不怎么詫異。這就是因為能夠習慣的緣故?!濒斞傅倪@些話;可以印證他的“豪情”之所以銳減完全是因為壓迫無比慘烈、社會極其黑暗的緣故。從藝術(shù)的表現(xiàn)角度來講,前兩句感情低回,似現(xiàn)木然,則是一種蓄勢待發(fā)、欲揚先抑的手法。作為革命家的魯迅,他決不會對時 勢的變化、斗爭的起伏、革命的成敗以及革命者的生死置之度外, 漠不關心的。1926年,他在抨擊舊軍閥時,曾說過:“人們的痛苦是不容易相通的。因為不易相通,殺人者便以殺人為唯一要道,甚至于還當作快樂。然而也因為不容易相通,所以殺人者所顯示的‘死之恐怖’,仍然不能夠儆戒后來,使人們永遠變作牛馬”(《華蓋集續(xù)編·死地》)楊銓死后不久,作者魯迅在寫給友人臺靜農(nóng)的信中說:“仆生長危邦,年逾大衍,天災人禍,所見多矣,無怨于生,亦無怖于死,即將投我瓊瑤,依然弄此筆墨,夙心舊習,不能改也,惟較之春初,匿亦頗自攝養(yǎng)耳”。既然“無怨于生”、“固亦頗自攝養(yǎng)”;既然“無怖于死”,則舊習不改,“依然弄此筆墨”,決不會被白色恐怖所嚇退,“豪情”也決不會真的減遇,就是減退了,也必當再度煥發(fā)。所以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他多次表示:“繼楊杏佛而該死之榜,的確有之”,“據(jù)聞在‘白名單’中,我也榮獲入選”,但作者卻正義凜然、勇敢無畏地宣告:“只要我還活著,就要拿起筆,去回敬他們的手槍。’’
‘‘何期淚灑江南雨,又為疑民哭健兒?!惫P鋒突然一轉(zhuǎn),豪情再度昂奮,更加煥發(fā)。蓄勢待發(fā)的感情,沖破了前所罕見的大黑暗迸發(fā)了出來,在這江南大雨之日,作者也涕淚滂沱地哭吊這位人民的健兒。末二句即融景入情,表達了作者沉痛真摯的感情。一個“又”字,既說明了暗殺革命者的事件的不斷上演,反映國民政府統(tǒng)治下的嚴酷。又說明了前兩句所表達到的“麻木”心情的所由來的原因,前后照應。詩的前后各半部分表現(xiàn)的感情,先抑后揚,又以當前景,融入當時情,情景交融,渾然一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