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淵明約四十一歲時,從老家潯陽柴桑迂居于潯陽上京。晉安帝義熙四年(408)六月,詩人在上京之居遭火災(zāi),房屋焚毀。兩年之后,即義熙六年(410)九月后,又遷居南村,實現(xiàn)了他想往已久的愿望。這兩首詩,就是他這次遷居后的抒懷之作。當(dāng)時詩人四十六歲。
其一(1)
昔欲居南村,非為卜其宅(2)
聞多素心人,樂與數(shù)晨夕(3)。
懷此頗有年,今日從茲役(4)
弊廬何必廣?取足蔽床席(5)。
鄰曲時時來,抗言談在昔(6)。
奇文共欣賞,疑義相與析(7)
〔注釋〕
(1)這首詩寫遷居南村的原因和遷居后的樂趣。詩中熱情贊美了南村“素心”人,表現(xiàn)了志同道合的高雅而純潔的志趣。詩人與這些純樸的“素心”人朝夕相處,無拘無束,敘談往事,品評文章,感情融洽而歡樂無限。
(2)非為卜其宅:語出《左傳?昭公三年》:“非宅是卜,惟鄰是卜?!惫湃嗽诮ㄕ?,先用占卜的方法選取吉祥之地。這句詩的意思是說,我不是為了選擇好的宅地,而是要選擇好的鄰居。
(3)素心人:心地純樸的人。數(shù)(shu 暑)晨夕:渭朝夕相處。
(4)從茲役:進行這次勞動,指移居。
(5)弊廬:破舊的房屋。指移居后的住房。取足蔽床席:只要能遮蔽床和席就足夠了。意謂只要有個睡覺的地方就行了。
(6)鄰曲:鄰居??寡裕褐毖圆恢M地談?wù)摗T谖簦哼^去,這里指往古之事。
(7)奇文:指好的文章。疑義:指疑難問題。
〔譯文〕
從前便想居南村,非為選擇好住宅。
聞道此間入純補,樂與相伴共朝夕。,
我懷此念已很久,今日遷居南村里。
陋室何必要寬大?遮蔽床靠愿足矣。
鄰居常常相往來,直言不諱談往昔。
美妙文章同欣賞,疑難問題共分析。
-----------孟二冬《陶淵明集譯注》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