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云性嗜酒,家貧無由得(2)。
時賴好事人,載醪法所惑(3)。
觴來為之盡,是諮無不塞(4)。
有時不肯言,豈不在伐國(5)?
仁者用其心,何嘗失顯默(6)!
[注釋]
(1)這首詩分別以揚雄和柳下惠自況,一方面說明家貧無酒,幸賴友人饋贈;另一方面表示閉口
不談國事,以遠禍全身。其中暗寓對國事前途的深憂。
(2)子云:揚雄,字子云,西漢學者。嗜(shì試):喜歡,愛好。
(3)時:常常。賴:依賴,依靠。好(hào 浩)事人:本指喜歡多事的人,這里指勤學好問之人。
載醪(láo 牢):帶著酒。 祛(qǖ區(qū))所惑:解除疑惑問題。《漢書?揚雄傳》說揚雄“家素貧,耆
(嗜)酒,人希至其門。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游學”。
(4)是諮(zī資):凡是所詢問的。無不塞:無不得到滿意的答復。塞:充實,充滿。
(5)伐國:《漢書?董仲舒?zhèn)鳌罚骸奥勎粽唪敼珕柫禄荩骸嵊R,如何?’柳下惠曰:‘不
可?!瘹w而有憂色,曰:’吾聞伐國不問仁人,此
言何為至于我哉!’”淵明用此典故代指國家的政治之事。
(6)用其心:謂謹慎小心,仔細考慮。失:過失,失誤。顯默:顯達與寂寞,指出仕與歸隱。
【譯文】
揚雄生性好飲酒,
無奈家貧無處得。
幸賴一些勤學者,
時常攜酒來求學。
酒杯斟酒即飲盡,
有問必答解疑惑。
有時沉默不肯言,
豈非國事不敢說?
仁者行身細思量,
進退出處何嘗錯!
-----------孟二冬《陶淵明集譯注》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