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人陶醉的原因,頷頸兩聯(lián)以醉歌的形式作了回答。詩人一生度過了六十年的太平歲月,親眼見了真宗、仁宗、英宗、神宗四朝的盛世,再加以筋體康健,時節(jié)芳菲,老人的心遂完全被幸福漲大了。他笑瞇著醉眼,看面前的酒杯。只見杯中映著花影,紅光溜轉,面對這花,這酒,這位處在盛世中的高齡而又健康的老人,他的一生樂事都如同被召喚到了眼前,所以痛飲到大醉方歸。
該篇與崇尚典雅的傳統(tǒng)五、七言律詩相比,風格完全不同。它有白居易的通俗,而其實和白詩并非一路。白詩在平易中一般仍包含著高雅的意境,邵雍這類詩則表現(xiàn)了一種世俗的情懷。它純用口語,順口妥溜,吸收了民歌俚曲的因素,又略帶打油詩的意味,具有一種幽默感和趣味性。詩格雖不甚高,但充溢著濃烈的太平和樂氣氛。這種氣氛的形成,固然由于內(nèi)容是歌唱時康人壽,但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:老人白發(fā)上插著紅花,樂陶陶地對著酒杯,這一形象一開始就給詩帶來一種氣氛;語言節(jié)奏的流走順暢,“花”、“酒”等字的反復回環(huán)出現(xiàn),也顯得和樂遂意;頸聯(lián)“況復”、“那堪”等詞語的運用,末聯(lián)“爭忍……不”的反詰句式,又都能把氣氛步步向前推進,有那種“擊壤而歌”的意味。對于這類詩,雖然不可能望有盛唐詩人作品的宏偉氣象,但尚能近于“安閑弘闊”(《頤山詩話》評邵雍詩)。從中表現(xiàn)出北宋開國后“百年無事”的升平景象,以及一些人在小康中安度一生的那種心滿意足的精神狀態(tài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