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六句一句一景,兩兩相對。桂亭尚未落花,而桐樹葉子已有一半稀疏,可見正是桂花盛開的中秋時節(jié)?!肮鹜ぁ?、“桐門”當(dāng)是就亭館周圍多桂樹或桐樹而言。如此精煉的構(gòu)詞,卻概括了山池周圍桂花繁茂、桐林清幽、亭臺樓閣點綴其間的優(yōu)美景色。而“花未落”和“葉半疏”這一近乎樸拙無味的對仗,又以本色的語言一洗皇家池苑的富貴氣息,烘托出山池的清疏雅致來。
在苑臨秋色的靜態(tài)描寫背景上,作者又捕捉到水面上魚鳥的活潑動態(tài),給這幅山池游幸圖增添了無限生趣:清風(fēng)吹過荷葉,驚起了在池中沐浴的小鳥。橋上行人的倒影,引來了在水中游動的魚群。這聯(lián)對偶,以“浴”和“行”這兩個動詞形容魚和鳥在受驚前閑適自在的情態(tài),又以“驚”和“聚”形容鳥為荷間清風(fēng)所驚動、魚為水中人影所吸引的動態(tài),不僅準(zhǔn)確地刻畫了魚和鳥的形體動作特征,且通過動詞的疊用和活用,從一靜一動兩方面反襯出山池平時的清靜,結(jié)尾寫日落時分,云歸山谷、尚待雨后的濕氣,以云歸暗喻人歸之意,筆端包含水分,讀之如能感受到山池空氣的滋潤和清新。
這首詩前六句寫游幸場面,文辭工穩(wěn)而力避富麗;后六句寫山池景色,琢句精巧且筆致清新。因而雖是奉和之作,卻并未落入一般宮廷應(yīng)制詩華貴刻板的俗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