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詩題可知,這首詩是寫農(nóng)歷五月五日端午節(jié)觀看樂伎表演的。端午節(jié)的風(fēng)俗習(xí)慣有龍舟競渡,吃粽子,飲蒲酒,彩絲纏臂,艾蒿插門等,也有在這一天呼朋喚友,宴飲取樂的。
詩首先寫樂伎的美妙動人?!拔魇┲櫟冷酱杭啠逃窠駮r斗麗華”,一落筆便別有風(fēng)情。“謾道”是空說或莫說的意思。在越溪邊浣紗的西施,是古來公認(rèn)的美女。詩人剛剛提到西施,又用“謾道”二字將她撇過一邊。這樣,既觸發(fā)起了以美人比美人的聯(lián)想,又順勢轉(zhuǎn)到了眼前這位美女的身上。但仍不直說而故作迂曲?!氨逃瘛笔侨昴贤鯇檺鄣拿梨?,出身微賤,南朝民歌《碧玉歌》中有“碧玉小家女”之句。這里用以借指地位低下的樂伎。古代名叫“麗華”的美人有兩個,一個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皇后陰麗華,另一個是張麗華,南朝陳后主的妃子?!氨逃瘛本涫钦f,如今眼前這位美女“碧玉”,正可以與麗華爭艷比美。詩人讓西施、碧玉、麗華三個美女一路上迤邐行來,借傳統(tǒng)形象比擬所要描寫的對象,省卻了許多筆墨,卻使描寫對象輕易地步入了美人的行列之中。
“眉黛奪將萱草色,紅裙妒殺石榴花”,兩句采用了一種十分獨特的夸張而兼擬人的表現(xiàn)方法:看那美人的眉毛綠瑩瑩的,那是從萱草奪來的顏色;裙子紅艷艷的,石榴花見了也不免要妒殺。上句用了表示動作的“奪將”,下句用了表示情感的“妒殺”,從而分別賦予眉黛、萱草、紅裙、榴花以生命,極盡對眉黛、紅裙渲染之能事。萱草和石榴都是詩人眼前景物。況端午時節(jié),萱草正綠,榴花正紅,又都切合所寫時令。隨手拈來,為美人寫照,既見巧思,又極自然。
寫罷形貌之后,又接寫歌舞:“新歌一曲令人艷,醉舞雙眸斂鬢斜?!甭犃怂囊磺赂瑁驮桨l(fā)艷羨她的美色。再看她的舞姿:攏一攏傾斜了的鬢發(fā),兩眼秋水盈盈,真有勾魂攝魄的力量?!皵俊?,收束,這里指攏發(fā)的動作。
以上四句對樂伎的描繪,從對形貌的靜態(tài)描繪開始,進而在動態(tài)中加以刻畫,寫她的歌舞。一靜一動,由形及神,展示了樂伎的色藝俱佳。末一句點出“雙眸”,更使形象光彩照人。
“誰道五絲能續(xù)命,卻知今日死君家?!薄拔褰z”,即“五色絲”,又叫“五色縷”、“長命縷”、“續(xù)命縷”。端午時人們以彩色絲線纏在手臂上,用以辟兵、辟鬼,延年益壽?!熬摇保O(shè)宴的主人家。詩人深情激動地說:誰說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就能長命呢?眼看我今天就要死在您家里了!“死君家”與“彩絲線”密切關(guān)合,奇巧而自然,充分見出詩人動情之深。
此詩寫得景真情真,特別“眉黛”二句表現(xiàn)手法獨特,富有藝術(shù)個性,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。
(陳志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