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宸游不為三元夜,樂事還同萬眾心”正契合了仁宗的那句“朕非好游觀,蓋與民同樂”。皇帝作為天子,是上天的代表,“天上清光留此夕,人間和氣閣春陰”,他在新年的臨幸為百姓帶來了祥瑞之氣,百姓也要紛紛向他們的皇帝問候與祝福,“華封祝”是一個典故,在這里用這個典故表明百姓對皇帝獻(xiàn)上最誠摯的祝福,“要知盡慶華封祝,四十余年惠愛深?!币腊傩罩赃@么愛戴自己的皇帝,是因為他們沐浴了皇帝陛下四十多年的恩澤。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,當(dāng)時蔡襄正擔(dān)任著他的宰相。他的這首應(yīng)制詩雖然不乏奉承之語,但全詩文氣流暢,莊重典雅。
皇帝在這一日站在皇宮門樓上接受百姓的瞻仰,是表示自己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(yè),而自己則愿意與民同樂。這在古代并不稀奇,很多皇帝都用同樣的方式安撫過民眾。蔡襄的這首作品,全詩用了很多歌頌性質(zhì)的字眼,大概人們都是喜歡聽奉承話的,而皇帝尤其是這樣的人,所以這首詩里的字詞有帶著阿諛奉承的嫌疑。像“千峰高列”,“寶炬”,“方喜”,“宸游”,“萬眾心”,“擱光陰”,“盡慶封?!?,“惠愛深”,這些詞很夸張,很難說百姓真有這樣深的感恩之心,四十余年中仁宗真的就老是為百姓著想。
蔡襄的詩水平一般,只是應(yīng)制之類作得多些,聲名傳出去竟有了蔡公善詩文的說法。應(yīng)制詩一定得合皇帝的意,不能風(fēng)頭蓋過了皇帝。這樣題材的詩,向來是難免使人笑話的。臣子唯唯諾諾站在皇帝寶座下,盡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,仍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,生怕詩做不好,輕得不受倚重,重得丟掉性命,那么只好揀好聽的話說了。時間一長,于是這樣的詩歌就好像從模子里刻出來的一樣,流傳得也自然多了,久而久之竟造就了蔡公善詩文的佳話。